《六祖坛经》机缘品
无尽藏 |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僧法海 |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僧法达 |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僧智通 |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僧智常 |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僧志道 |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行思禅师 | 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怀让禅师 | 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
永嘉玄觉禅师 | 分别亦非意
禅者智隍 | 性相如如
一僧 | 我不会佛法
方辩 | 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卧轮禅师 |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无尽藏 |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附件】1.无尽藏.mp3](/media/attachment/2025/04/1.%E6%97%A0%E5%B0%BD%E8%97%8F.mp3)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 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 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净慧长老开示: 《机缘品》讲第一件事,就是因为刘志略。他的姑母是比丘尼无尽藏。她了解到六祖是一位有道之士,然后遍告同乡的善男信女,说我们应该供养这个行者,让他留在这个地方,我们来给他修庙,来供养他,让他在这里说法。六祖之所以能够完成他一生的使命,这是一个起点。也可以说,禅宗之所以有今天,选择这个场地跟无尽藏比丘尼分不开。 “无尽藏”这个名字非常有意思。禅宗就是个无尽藏,《六祖坛经》就是个无尽藏,刚好这位比丘尼也叫做无尽藏,这是有意识的安排还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这其中的因缘可以说是不可思议。你们应该知道,没有六祖,没有宝林寺,没有曹溪,今天的中国佛教史要重新写。如果要重新写,那佛教也许没有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印度传过来的宗派:三论宗,现在仅仅只有人晓得有几本书而已;唯识宗,也只能够说有几本书而已,没有修行,没有观法了;其他的宗派也如是。只有在中国土壤上产生的三个宗派—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才一直延续到今天。……《涅槃经》是佛临圆寂之前说的一部经典。这一部经典所讲的最重要、最最重要的道理,就是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最重要的就是把这个道理揭示出来。……《涅槃经》有南本与北本之分,北本《涅槃经》上面没有这个话,只是南本的《涅槃经》上面才有这个话。……东晋的时候,有一个法师叫道生法师,他就是所谓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中的“生公”。道生法师看了北本的《涅槃经》,他觉得这个本子讲得不究竟,没有说出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这个道理。他当时就坚持这个《涅槃经》不圆满,一定还有文字没有翻译过来。他说,应该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这个道理才对,这才符合佛的意思。……这些追逐的人就放火烧山,就想把六祖烧死。六祖就隐到一个石头里去了。所以那里至今还有一个风景点,叫做“六祖避难石”,离南华寺大约有两里多地。这时,六祖就回忆起五祖告诉他的话:“你回去以后,应该在怀会那个地方暂时隐蔽一下,以后再去弘法。”所以他就继续往南边走,走到怀集和四会之间的山里边。这两个地方是广东的两个县。他就在怀会之间隐藏了十四年,后来才到法性寺去。 所以弘法有它的因缘,因缘时机还没有到,也不能勉强。……正义的东西与邪恶的东西总是同时存在。没有这些邪恶的东西,就不能更加显示佛陀的伟大、显示佛法的真理性。所以六祖那时可以说是一个真实的修行人,他并不想要去得这个衣钵,而是五祖看中了他,因缘时机成熟了,他得到了这个衣钵,受到了五祖的器重。他觉得自己重任在身,也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所以还是千方百计想要把禅宗弘扬出去,就是九死一生也在所不辞。 摘自《六祖坛经讲记》 
hmszs
2025年4月9日 12:28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