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机缘品
无尽藏 |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僧法海 |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僧法达 |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僧智通 |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僧智常 |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僧志道 |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行思禅师 | 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怀让禅师 | 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
永嘉玄觉禅师 | 分别亦非意
禅者智隍 | 性相如如
一僧 | 我不会佛法
方辩 | 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卧轮禅师 |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僧法海 |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附件】2.僧法海.mp3](/media/attachment/2025/04/2.%E5%83%A7%E6%B3%95%E6%B5%B7.mp3)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净慧长老开示: 这个法海在六祖众弟子里边,虽然没有传出宗派出来,但是他记录了六祖一生的言教。今天之所以《六祖坛经》能够传下来就是法海的功劳。法海一生追随六祖左右,记录六祖的言句,所以今天才有法宝《六祖坛经》。把法海排到第二位,可以说有很深很深的意义。他的功劳,不亚于阿难尊者记录佛陀一生言教的功劳。历代祖师都有一两位这样的人,终生就随着他的老师,不离左右,记录他的言教。古代祖师也有不愿意弟子记录的,可弟子们还是要记录。云门宗的开山祖师就不让弟子记录,但是他的一个弟子就出了一个高招,他穿一件纸做的衣服,偷偷地把云门祖师的言教记录在衣服上,所以他被称为“纸衣道者”。《五灯会元》上面都有他的记载。这里法海禅师向六祖请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心与佛的关系是什么。我们是个什么心呢?当然从教理上来讲,就把心分析得支离破碎,我们这些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六祖讲的这个心,实际上就是指的我们每一个人当下昭昭灵灵、能知能觉这一念心,离开了当下这一念心再去找什么心,那都是头上安头。但是从教下来讲,不是这样的。它是要把这个心通过几个层次来加以说明。比如禅宗所说的当下这一念心指的是第六识,但是在教下指的不是这个。在六识之外,还有个七识、八识,也可以说前面这六识和八识之间不能直接地联系起来,要通过第七识来联系。第七识就像一个通信兵,把前六识具体的信息传递到第八识,这是叫现心。现心传达到第八识,又把八识的种子传送到前六识。这是一个作用。再就是第七识执著第八识为我、为我所,认为第八识才是我们的心。前面六识都是具体发挥作用的士兵一样,它的司令部、首长在后边,就是第八识,司令部要通过通信兵来传递消息,通信兵就是第七识。当然从教义方面这样讲,对人的心理分析可以细一点,更有助于去破除这些执著,根据这个道理一点一点破除我们的知障;但是真正用起功来不是这回事,它是同时的。不管有多少识,这个时候都是同时的,说起来有先后,用起来是同时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所以“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这里就讲“即心即佛”这个道理,希望六祖给他一个指教、指谕。六祖就讲:“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实际上就是不生不灭就是佛,就是心。这个心就是指的我们当下昭昭灵灵的这一念心。这一念心能够在一切境界上不起念,心的本体就显现出来。一起念,那就是心的相;不起念,就是心的体。我们要从心的相上面去抓住、体验心的体,所以叫“前念不生”。“后念不灭”,不灭是什么呢?因为有生有灭都是心的相,无生无灭才是心的体,既然在心体上是不生不灭,那就是佛现前。下面就讲到成一切相即心的作用,离一切相是心体的作用,心体的作用就是佛。所谓“成一切相”,是讲心的用,讲心的形象;“离一切相”是讲心的体。“吾若具说,穷劫不尽”,所谓“具说”者,广说也。如果要广说心与佛之间的关系,就是说上一劫也说不完。下面六祖就说了一首偈语,这首偈语还是表现了六祖一贯的思想,就是“定慧等持”,“即心名慧,即佛乃定”。为什么心与慧联系起来、佛与定联系起来?因为如果要了解心的生灭现象,勘破生灭现象,你必须具备大智慧。这个慧就是般若,就是第二品里讲的那个东西。你要与佛契合,你没有定,你就与佛无法契合。你要当下了解你的这个心,就要具备大智慧;你要当下认识自心是佛,那你必须有定。只有大定大慧,才能做到即心即佛。“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意中清净”是什么呢?意中清净就是法身佛。你能够定慧等持,就能够清净你自己本自具足的、本自无染的法身佛。“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要悟得这个法门,这个是你多生累劫熏习而成。习是习性的意思。熏习就是修行,熏习而来。双修就是定慧等持。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定慧是因,要双修,要等持。这个“物”就是指的相,一切生灭之相。这个地方,它是为了押韵的关系,所以用这个“物”字。这个“物”不是单指物质的物,它是指的一切生灭之相、人我之相、是非之相。总体来说,就是二执烦恼,人我执、法我执,一切的烦恼,一切的物。你不能够定慧等持,要远离二执烦恼是不可能的。 
hmszs
2025年4月9日 13:13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