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机缘品
无尽藏 |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僧法海 |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僧法达 |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僧智通 |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僧智常 |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僧志道 |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行思禅师 | 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怀让禅师 | 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
永嘉玄觉禅师 | 分别亦非意
禅者智隍 | 性相如如
一僧 | 我不会佛法
方辩 | 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卧轮禅师 |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僧智通 |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附件】4.僧智通.mp3](/media/attachment/2025/04/4.%E5%83%A7%E6%99%BA%E9%80%9A.mp3)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非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净慧长老开示 “但用名言无实性”,名言是什么呢?名言就是妄想,就是概念,就是在这一个本来清净的一切法上面建立了种种的分别。这个种种的分别不出两种:一个就是我执,一个就是法执。这就是名言,实际就是烦恼、妄想。只是把这些名言上的概念转掉了、去掉了就行了。无实性,名言妄想没有实性,如果有实性的话你就转不了,你就无法转。“但用名言无实性”,它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所谓“妄法无体”。就比如这张桌子,它究竟姓张还是姓李呢?是张家的呢还是李家的呢?是张家的也好、李家的也好,它都是暂时的,也许到了第三天它就变成赵家的了。不管是张家的、李家的、赵家的,那都是名言分别,和这个桌子本身是不相干的。那都是妄法,桌子它不姓张也不姓李。 智通禅师听了六祖的这些开示以后,“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就是明白了体和用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三身是性,四智是智;三身是体,四智是用。有体有用,你就能够繁兴大用。这就像我们每天念的赞观音的偈语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观世音菩萨发愿,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应物任随形”,应物就是度众生,随形就是随众生的根机而满众生一切的愿。“起修皆妄动”,起修,你到了这个时候,你要着意去修,起修就是着意,那就是妄修。“守住匪真精”,你不着意,死死地守住它也不对。这就是非常高的境界。我们如果把《金刚经》上面的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真正体会了,你就能体会“守住匪真精”,“匪”在这里当“不”字讲。因为你守住了就是“死水不藏龙”。守住就是只有体没有用,只有身没有智。“妙旨因师晓”,师父的开示我才洞然明白了。晓,实际上就是开悟的意思。“终亡染污名”,既然知道了,起修是妄动,守住不是真精,所以什么叫做染污这样的名字都不存在了。为什么呢?这个历程都已经走过了。不是说在我们修行的时候,不要去管是不是染污,不是这个意思。是过来人的话,是回到家的人的话。回到家的人,如果还老是记住路途上的事,那你必然对家里人的感情就分散了。所以你回了家以后,什么叫做染污已经成了过去的事情。过去心不可得,安住在当下。所以“终亡染污名”,你已经归家稳坐了。 摘自《六祖坛经讲记》 
hmszs
2025年4月8日 23:34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