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线上读书
《六祖坛经讲记》读书筹备
读书计划
读书召集
《六祖坛经讲记》义工服务
《六祖坛经讲记》学习内容(按周)
《六祖坛经讲记》实践展用(按周)
实践1:读诵受持《坛经》
实践2:吃饭;好好吃饭;把饭吃好
《六祖坛经讲记》线上交流
《六祖坛经讲记》疑问建议
金卡 定慧品 第十二讲
金卡 行由品 第二讲
金卡 行由品 第三讲
金卡 行由品 第四讲
金卡 行由品 第五讲
金卡 般若品 第六讲
金卡 般若品 第七讲
般若品中的“般若”主题金句
金卡 般若品 第八讲
背诵卡(般若品 无相颂)
金卡 般若品 第九讲
金卡 决疑品 第十、十一讲
学用中的宝贵疑问
学用中的宝贵疑问(前30)
回顾周--自性主题(7月1日--7日,行由品、般若品)
回顾周--般若主题 (7月1日--7日,行由品、般若品)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学用中的宝贵疑问(前30)
《六祖坛经讲记》学用过程中大家在打卡与群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疑问,小书童们作以搜集梳理,方便大家自问自答、互动交流、不断反照,感恩这些宝贵的问题带我们一路前行。 【疑问1】把净慧长老说的“不断地和谐自他关系”,体现到“人与物的关系上”,是不是也是福报增上?还有,现实中遇到不在情理中的人和事,能在第二念中不计较,是算修**福德还是功德**呢? ##### ==(反照:什么是福德,什么是功德?我们每天转动的事务中哪些是福德,哪些属于功德呢?)== 【疑问2】看到很多师兄在群里分享四智,转第六识,在当下一念心上下功夫。生起一个有趣的问题,**四智是否也对应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交流:大家平时是怎么做功夫的?怎么转第六识?)== 【疑问3】**觉性与自性是一回事吗,**觉性可以理解为觉之自性吗?那个能觉的性是自性吗?觉性是自性之用吗? 【疑问4】**关于“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的问题。** 恭录经文“<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无二之性,即是佛性。</span>”……禅师们是充满智慧的,从验证衣钵看出来,他很谨慎。不离世间觉,智辨,不是盲目的。对法的传承的一丝不苟的态度,亲自验证“属实”“无误”。当然也将内心最想问的直接问了核心要义——你被五祖指授传了啥?”六祖回复“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读到这里心中起了大大的问号:为什么?在原经文中找,读了许多次还是不懂。曾带着问题,有缘读了《涅槃经》。“明佛性”里面也多次提及,一阐提也是多次被批,为何?信不具足?这需要自己反复去体会。愿佛祖开我慧眼。 ##### ==(提撕:为什么“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呢?)== 【疑问5】人际关系像镜子,总是在照自己的样子。许多人能把事情做好,还能让人舒服,这个是怎么做到的呢?看到许多伟人,高僧大德都那么让人感觉十万分舒服。有人说,区分开“你的事”和“他的事”,烦恼自然消除,我在想这样是对的吗?自己觉得发菩提心在于有慈悲心,这份慈悲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为什么自己的慈悲心总是不够呢? ##### ==(反照:我们是怎么长养慈悲心的,觉得自己能发起菩提心吗?在人际关系中,照见了我哪些互动模式,哪些是我们可以改善的地方?)== 【疑问6】我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他不听我话”呢? 【疑问7】学会感恩、减少指责是不是就不对立了? *(小编码字时想,学会感恩、不对立了是不是就减少指责了?)* 【疑问8】**工作中的烦恼。** 学到不二法门,醍醐灌顶,看以为看了些书,懂了些理,实际还在迷中打转。只要有看不顺的事情 ,还是在分别迷。看到工作中的种种“相”就会很烦觉得很讨厌,这个度依然很迷茫,不知如何把握。可以说看到的这种种“相”没关系到自己头上,额外去看,是自己给自己平添烦恼,可是如果完全无视与冷漠又有何区别。如同皇帝新衣中的那个小孩子,究竟是该说实相还是随众人不说实相,难道为打妄语,只是自己不说即可吗? 【疑问9】我们修学发菩提心,是真正地发了大菩提心了吗?是发了代众生苦的心吗?我们是不是只发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的心,解决自己眼下继续问题的心呢?反问自己,反复斟酌。只有发大菩提心,无所求的心是不是在修行的道路上障碍就会越来越少呢? 【疑问10】吃饭前如何供养? 【疑问11】“思量即不中用”,自性怎么从不思量中来?继续照。 【疑问12】恭录文章“应无住而生其心”: <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应生无所住心”。不住在什么地方呢?“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心不住六尘,而是住在根上面。</span> ==怎么才能住在“根”上面,如何下手?== 心里打妄想,不知道当时五祖是如何开示六祖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会是只读到这句六祖就开悟了吧? 【疑问13】<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净慧长老讲“听到声音,听到骂你,听到赞美你,你不产生分别行不行?”</span>反观自己,一点都做不到,怎么才能做到“行”?怎么样观照才能行? 【疑问14】“不思有不思无,不想佛也不想众生,哪个是本来面目”? 【疑问15】<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这一领袈裟、一只钵盂。六祖把衣钵往石头上一放,等于说,你要你就拿去吧。“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这不是争能解决问题的,要有真参实学,要有真知灼见,才可以得到。</span> “此衣表信”的“信”字是指什么?如何理解? 【疑问16】<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跟你说了的,就不是密。你是返观内照,密在你自己那里,不在我这里。</span> 生起疑问:“密在汝边”“本自具足”“观自在”都是说一件事吧?这里的“密”是指本自具足的佛性吗?慧明这里已经开悟了,为什么六祖还说“密在汝边”? 【疑问17】<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span>。最近时时觉察到就将思维拉回当下,吃饭时尤其会注意,但是总觉得两边,又陷到了另一边,过于刻意,不知如何调中,既有正念又无所住? 【疑问18】打卡交流: <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复次,若心缘异境,觉起时,即观起处毕竟不起。</span> 起处毕竟不起的是什么?是那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能生万法的自性吗? 【疑问19】性本空,自性本清净。见性,通过修行能悟到那个境界,无烦恼清凉境界,现在偶尔达到。要保持。问:“见性是不是就是保持八正道中的正念?” 【疑问20】五祖说“亦未见性”。净慧长老开示中说六祖这次悟是破重关,是不是因为还没有三观齐破,所以五祖才说“亦未见性”? 【疑问21】“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怎么找不到尘埃,尘埃在哪里? 【疑问22】**我现在修的是啥道?** <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不是修的四圣道,是修的六道里面的三善道。因为整个生命发展的方向是分为十个方向,叫做十法界,其中分为四圣法界、六凡法界,六凡法界有三善道和三恶道。这里说“免堕恶道”,就还是在轮回当中,只是不堕恶道而已。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呢?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有大利益”,你免堕三恶道,也是了不得。所以有大利益,对现世、来世都有大利益。</span> 听了这些,返问,自己现在修的是啥道?不知道。 我只管做好自己当下能做到的,可能很多做不到的,慢慢会出来新的问题吧。 减少知见,哪一个又不是知见呢? “于第一义而不动”可以用在这里吗? 【疑问23】<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span> 万境自如如,两个如字,第一个“如”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 【疑问24】每天午间1:25-1:45学校开始工作,所以茶摊摊总是听个开头,就匆匆赶往教室,有头无尾,我听还是不听?……静心下来,就知道答案了,法执也是贪啊。随缘自在吧,可以早晚打打坐,有空读读讲记,不过说实话,工作转得像陀螺,一刻都没有空,除了早晚。 ##### (小编说:能不能利用起工作时间修行?恭录《六祖坛经讲记》行由品第二讲) <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所谓的修行,就是要让我们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一步一步地远离生死,一步一步地接近菩提。远离生死就是远离烦恼。明白了这种道理以后,我们修行的机会就多得不得了。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修行当中。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天当中,只是早上诵经,晚上打坐,两三个小时,那样是不够的。</span> 原文链接附上https://mp.weixin.qq.com/s/xMjKR5iLHzCskxUBVqSoOA 【疑问25】收获“无住才能安住”,学会吃饭,少吃、慢吃、专注吃、不计较地吃。 问:1、性是无形无相的,为什么说是“见”性? 2、佛事门中,有求必应?有求的是心,有心无行,如何必应? 【疑问26】……早餐时,静静地专心吃苹果。一口一口地慢慢咀嚼,苹果在唇齿间留香,甘甜清脆。能吃的是什么?能清清楚楚直接体验苹果的甘甜的是什么?真实片刻体验“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疑问27】“体会柏树的寂灭,体会法的寂灭,体会妄想的寂灭,既然寂灭,缘起性空,那为啥还有烦恼呢?是你没有做到让念头历历孤明,不相续,前后际断吧,如果妄想念头相续成为连续剧,就会幻化出更多的烦恼是非,截断它,让每一个念头孤立起来,烦恼也就没了续集。有时问问自己,**==你舍得截断你的念头吗?==** 【疑问28】反思自己在舌根与食物触碰的那一瞬间,自己的心通常呈现的是什么状态,发现常态是无记或贪著,容易跌入“好吃/不好吃”里,没以前那么强烈,但仍然会油然而生。找到了《坛经》中有关“舌”的金我句,“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那真如的开关在哪里,为啥优先启动的是分别?本次实践”好好吃饭”,舌尝味,邀请大家找到更多相关“舌”的原典内容,作为实践指导。并**请教大家“在吃饭时,如何做到六根清净”**,怎么练习? 【疑问29】关于好好吃饭。**六根和六尘接触的那个瞬间是不是可以作为把我们拉回当下的一个把手呢?**比如今天吃饭的时候,脑子里正打着妄想,突然嘴里感觉到一个异物,把我拉回到当下……本来脑子打着妄想,突然手机响了,又把我拉回来……嘴里突然吃到一个味道又把我拉回来……身上突然哪里疼了一下又把我拉回来……一次又一次不断拉回到当下。 师父之前说的“行人不与路为仇”是不是这个意思呢?那其实一切都可以为我所用,这算是善用其心吗? (小编码字时,想,这不是一次次地“跑出去”了,书友用的却是“拉回来”,哇,学习了) 【疑问30】**心无染污,那染污从哪里来?这里的心和意识是一回事吗?** <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恭录文章】神秀把身心作了比喻。菩提即觉悟。把身比作菩提树,把心比作明镜台———明镜无染污,心本来没有染污,众生在五欲六尘中生活,就有了染污。要时时拂拭心地上染污的尘垢,使心地恢复本来清净的境界。</span>
hmszs
2024年6月14日 16:29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