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机缘品
无尽藏 |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僧法海 |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僧法达 |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僧智通 |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僧智常 |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僧志道 |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行思禅师 | 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怀让禅师 | 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
永嘉玄觉禅师 | 分别亦非意
禅者智隍 | 性相如如
一僧 | 我不会佛法
方辩 | 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卧轮禅师 |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永嘉玄觉禅师 | 分别亦非意
[【附件】9.永嘉玄觉禅师.mp3](/media/attachment/2025/04/9.%E6%B0%B8%E5%98%89%E7%8E%84%E8%A7%89%E7%A6%85%E5%B8%88.mp3)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 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  净慧长老开示: 永嘉玄觉禅师是温州人,俗家姓戴,年轻的时候就学习或者说修习佛教的经论,对于天台的止观法门特别精通。“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因为他在阅读《维摩经》的时候开悟了,所以叫“发明心地”,就是找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为什么叫心地呢?因为我们这颗心就像大地一样,能够出生万物,能够生长一切的功德智慧。你没有发明以前,这个心地上就专门长贪嗔痴毒草;你发明了以后,这个心地上就专门生长戒定慧一切功德法财。所以叫心地,以比喻得名。下面讲,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六祖的弟子玄策禅师访问永嘉玄觉。在访问的过程当中,他们两个人往复地辩论了多时。“剧谈”,就是谈得非常投机,而且谈论的时间也很长,也有谈话谈得很激烈的意思。因为玄策禅师在考察永嘉禅师,看他是否真正发明了心地。他得到一个感觉,觉得永嘉的谈话暗合诸祖,就是在最深微的地方和以上的佛祖的心印能够相合,能够与佛祖的心印一致。然后玄策禅师就说,仁者得法师是谁啊?你能够有这么好的见地、这么好的悟境,你应该有一个得法的师父,他是谁呢? 永嘉就说:“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什么叫做方等呢?就是说这些经论都是告诉我们与佛的知见、与佛的法身慧命是一致的、平等的。……《楞伽经》上讲,禅宗是“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所以禅宗又叫佛心宗,因为禅宗是传佛心印,悟佛心印,所以叫禅宗为佛心宗。……玄策禅师就说:“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威音王是什么呢?威音王是古佛,是我们这个贤劫的第一尊佛。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们世间还没有佛的时候,没有人证明可以;但是在有了佛以后,如果没有人证明你就说你悟了道,那就是天然外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点拨往往就好了。所以证明、见地、师承,在学佛上面是极为重要的。学佛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师父,经常来鉴定,经常来纠正自己在学习当中发生的偏差……“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你应该到曹溪去亲近六祖大师,求六祖大师给你证明……玄觉禅师到了那里就拿着锡杖绕六祖三圈,然后就把锡杖在地上顿一下,振锡而立。他因为已经发明心地、悟佛心宗,所以他既有求证据的心,也有考验老师的心,这就叫斗法,就是彼此来勘验一下对方的悟境。六祖大师从容不迫、引经据典地说:“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沙门就是和尚,我们这边翻译成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故名沙门。“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极言比丘对于威仪要求的严格。……你从哪里来啊?头也不磕一个,就生起大我慢心来。”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死的事情这么大,转眼就是来生,我哪里有工夫来磕头呢?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你为什么不去认识它呢?有一个不来不去的东西,你为什么不去了解它呢?要体取了无生,就能够了解真如佛性是不来不去的。如来也可以说是如去,是不来不去的,是常住的。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我本来已经知道了,已经认识了,已经证得了无生的道理,也了解到不来不去的常住不变的真如佛性。师曰:“如是!如是!”祖师说,对了对了,是这样是这样。玄觉就觉得六祖是这样地肯定他了,证明他的见解是对的,才具威仪礼拜,才真正恭恭敬敬地在六祖座下磕头。磕头以后“须臾告辞”。须臾就是很快的时间。……祖师就说,你怎么这么快就走呢?你回去得太快了吧。玄觉说:“本自非动,岂有速耶?”我根本就没有动,哪里有快和慢呢?处处都是禅机。六祖就说:“谁知非动?”既然是非动,哪一个知道你不动呢?玄觉就说六祖“仁者自生分别”,我不知道快和慢,也不知道来和去,只是你在分别。祖师就说:“汝甚得无生之意。”你真正懂得无生的意思了。玄觉禅师就说:“无生岂有意耶?”既然无生,哪里还有意识的分别呢?没有。师就说:“无意谁当分别?”没有意识又是谁在分别呢?又在考验他一番。玄觉就说:“分别亦非意。”分别也不是意识的作用,是智慧的作用。智慧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胡来胡现,汉来汉现,随缘映物而已,根本没有分别。六祖这个时候又说:“善哉!少留一宿。”还是在这里住一个晚上吧。所以永嘉就在曹溪住了一个晚上。后来就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一宿觉”,在曹溪住了一个晚上就觉悟了。……后来他写了一篇《证道歌》,他自己承认到了曹溪之后才真正证道了。 《证道歌》要把它读熟,最好背过,那里面都是佛教的决定见。学佛法一定要把佛法的决定见把握了。把握了佛法的决定见,不管人说什么,你都有了一把尺子、一杆秤,你可以去衡量是对还是错。 摘自《六祖坛经讲记》 
hmszs
2025年4月9日 22:21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