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机缘品
无尽藏 |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僧法海 |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僧法达 |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僧智通 |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僧智常 |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僧志道 |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行思禅师 | 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怀让禅师 | 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
永嘉玄觉禅师 | 分别亦非意
禅者智隍 | 性相如如
一僧 | 我不会佛法
方辩 | 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卧轮禅师 |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禅者智隍 | 性相如如
[【附件】10.禅者智隍.mp3](/media/attachment/2025/04/10.%E7%A6%85%E8%80%85%E6%99%BA%E9%9A%8D.mp3)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 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 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净慧长老开示: “妙湛圆寂”,圆寂即涅槃。所证的境界应该具足的都圆满具足了,就是“圆”;应该消除的东西它都全部地不再起任何作用,这就是“寂”。也就是说,一切的功德智慧圆满具足,一切的无明烦恼彻底寂灭,那么他所证的境界就达到了“妙湛”的程度。妙湛用什么来形容呢?不知道大家到过深山里边,见过一汪清潭没有?深而见底,没有任何波浪,水底下每一粒沙子都看得清清楚楚,蓝天倒影也映得清清楚楚,波浪不兴。那样的一种境界,就是湛—湛然不动,又清清楚楚。那么涅槃的境界比那更进了千万倍,是妙湛。这个妙字,可以说无法再用什么东西来形容。你可以走到一个山顶上,放眼人间,你觉得人间的一切事既在你心上,又了不挂怀。这是一种境界。你如果走到一个百花齐放的花园里边,天气又不冷又不热,鸟儿在树上叫,鱼儿在池中游,蜜蜂在你眼前飞来飞去,而且还有非常和雅的音乐在你耳边伴奏,你的心里边无牵无挂,阳光是那样地明媚,春风徐来,这种境界可以和妙湛的境界略有一点点相近。或者,你走到一个清澈见底的水池旁边,你看到水中的鱼自由自在地游,没有任何人干扰它,非常地自在快乐,它在那里游得快乐,你在岸上看得快乐,两相忘机,这种境界可以少分、极少分地来比喻妙湛的境界。那是一种清净的,但是又有色彩的一种定,但又不是死水一潭。这就是妙湛。我们早晨念《楞严咒》前面阿难尊者发愿的偈子“妙湛总持不动尊”就是讲的佛,这里讲的是六祖的证量,六祖所证的境界。 如果我们真正能够把握自心的话,噪音不会干扰我们的心;它不会到我们心里来,我们的心也不会到噪音那里去,两不相接,这样也可以在片刻之间、瞬息之间达到一种主客相忘,或者说主客交融的这样的境界。尽管是瞬息之间,也可以得到一点点的受用、一点点的正受,那就是妙湛。在这个时候,透露了一点点消息,我们能够有那么一点点消息,就不愁它不能成片。我们学佛说来说去,最终的一件事,就是要让我们散乱的心能够停下来,像野马一样奔驰的意念能够停下来,让我们经常有片刻的宁静;然后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让每一个片刻能够延长,使它连成一片,这样我们就可以真正达到淡化烦恼、排除烦恼、启迪智慧、净化人生这样的一种作用。 摘自《六祖坛经讲记》 
hmszs
2025年4月8日 23:35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