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机缘品
无尽藏 |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僧法海 |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僧法达 |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僧智通 |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僧智常 |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僧志道 |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行思禅师 | 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怀让禅师 | 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
永嘉玄觉禅师 | 分别亦非意
禅者智隍 | 性相如如
一僧 | 我不会佛法
方辩 | 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卧轮禅师 |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方辩 | 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附件】12.方辩.mp3](/media/attachment/2025/04/12.%E6%96%B9%E8%BE%A9.mp3)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 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磨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 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 曰:“善塑。” 师正色曰:“汝试塑看。” 辩罔措。 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 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 (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宋嘉祐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祝祷辄应。)  净慧长老开示: 我们在理上应该要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但是我们在事上,该恭恭敬敬的就恭恭敬敬,该礼拜供养的就礼拜供养,这就叫做事理圆融、事理不二。 老人家那么大年纪,跪在石头上洗那一件衣服。这就是他对佛法的尊重,对祖师的尊重,一种恭敬心。所以说要得到佛法的真实的受用,那必须是从一丝不苟的事相中去行持、去修为,才可以得到真实的受用; 事归事,理归理,不能以理废事,也不能以事废理。六祖就给我们作出了非常好的榜样。 摘自《六祖坛经讲记》 
hmszs
2025年4月9日 19:26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